让“代骂”付出代价,让网络交流回归理性

来源:红网时间:2023-08-28 17:43:11


(资料图片)

□余崔琬(陕西师范大学)

电话代骂、言语辱骂、短信轰炸、邮件骚扰、微博泄愤,代骂人用多种方式来对不明真相的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网络代骂成为“职业”,雇主花钱宣泄情绪,“代骂服务”在多平台明码标价售卖。近日,湖南长沙警方依法将在网上发布“代骂”广告的李某东抓获归案。据警方调查,自2022年10月至今,李某东以100元一天的价格帮助客户在指定社交平台上对人进行网络言语辱骂,非法获利近万元。目前,此人已被依法行拘。(8月26日《法治日报》)

所谓“代骂服务”,即通过购买付费服务,在网络上或现实中让他人代替发表恶言恶语,从而达到恶意抨击他人的目的。这种行为无疑是在滋长暴力言辞的传播,对社会风气造成污染。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以谩骂和辱骂作为表达手段都是对人际交往基本规范的违背,更是对公序良俗的挑战。然而,如今它们却通过互联网以一种“商业化”的形式存在,不免让人担忧。

为什么会有人愿意付费请人代为辱骂?背后的市场需求须拷问。人们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不仅包括一些正当需求,也包括一些不符合社会公德和价值观的需求。人与人交往复杂而多变,吵架、起争执在所难免,无论是出于羞辱、报复、或是其他任何动机,代骂服务存在的需求土壤,往往是部分人的负面情绪和报复心理。而“代骂”作为一项商业化服务,则提供了一种非正式的宣泄途径,让情感找到了出口。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合理化这种行为的理由,并不能成为无限制地进行恶意言辞攻击的借口,更不意味着这种商业化代骂服务应该得到支持,因为这只会助长网络暴力和仇恨言论的蔓延。

值得注意的是,出售这种服务的商家并非无辜的“中间人”。商家的存在并不仅仅是因为有需求,更多地是依赖于市场机会和利润驱动,希望从这一灰黑产业中获取经济利益。于是,部分商家以市场需求和商业利润为导向,不顾个人尊严和社会伦理,为雇主提供了一种非正式、非理性的宣泄途径。但是必须清楚的是,商家在出售这种服务时也要承担一定的道德和法律责任,不能仅仅以商业利益来为其存在辩护。事实上,利润驱动正是这一灰黑产业能够存续和不断扩张的基础,使得这种道德败坏的行为得以不断商业化、得以繁殖扩张。

这种收人钱财替人谩骂的行当是否触犯法律?这种商业化的“代骂服务”无异于对个人尊严和价值观念的最直接践踏,极大地侵犯了被骂者的人格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一系列法规都明确要求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名誉权、隐私权。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可视情节处以罚款、拘役乃至有期徒刑。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则触犯了“侮辱罪”。毫无疑问,这种“代骂服务”违背了我国法律法规对网络暴力行为的禁止规定。

与此同时,“代骂服务”的滋生也凸显出网络监管和平台责任的重要性。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空前扩大,但也伴随着信息失控的风险。在该背景下,各大社交媒体平台需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识别和过滤出带有恶意和攻击性的言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代骂服务”等恶劣现象的滋生。监管部门也需要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管理,确保网络空间的清朗。

“代骂服务”的出现是对社会道德和法律底线的冲击。因此,必须认识到这类灰黑产业的危害,加强对这类灰黑产业的警惕和追责,让“代骂”生意付出代价。唯有如此,才能建设更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让网络空间成为理性表达和友善交流的场所,而不是仇恨和攻击的温床。

标签:

图文推荐

热门文字

标签

精彩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