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医药公司“卡”在科创板路上 未盈利企业的上市窗口正在被关闭?

来源:华夏时报时间:2023-08-02 16:43:01

近日,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收紧,已有公司提交资料被通知撤回的消息甚嚣尘上。

对于无产品、无收入和无利润的创新药企业来说,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和港股18A一直是上市的两大途径,如今港股18A流动性趋弱,科创板也要从源头“卡”住了吗?


(相关资料图)

对于此类消息,有投行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近期对于未盈利医药企业,业内的确感觉上市审核变严了,但官方标准并没变。

创新药企业的上市路

从科创板审核进度来看,截至7月31日,有8家IPO申请排队中的公司处于中止状态,其中5家为医药企业,包括轩竹生物、键嘉医疗、捍宇医疗、澎立生物及北芯生命。

上交所相关审核规则中规定的中止审核情形有七种,这5家医药企业中止审核的原因为发行人IPO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资料即将过有效期或已过有效期,因此需要更新财务资料补充提交。

根据规定,招股说明书中财报有效期为6个月,至多延长一个月。对于财报过期的企业,上交所将中止其发行上市审核,企业需在三个月的规定时限内更新财务资料。上交所经审核确认后,将恢复企业的发行上市审核。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卡”在中止这一步的5家企业中,轩竹生物与键嘉医疗均为0营收冲刺科创板,捍宇医疗与北芯生命均尚未盈利。

投中研究院院长刘璟琨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对于尚未盈利的医药企业,目前科创板理论是允许上市的,但从实际督导的情况来看,很多时候其实是“卡”住了的,目前大家默认的是得确定药品能上,且销售权在自己手里,IPO才能顺利过关。对于确定性没有那么高的企业,很多时候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考验期”。

科创板成立初期,一大批未盈利企业先后上市,的确给整个创新药行业输入了强劲动力,但随后整个板块大起大落的波动明显让二级市场的很多投资人感受到了压力所在。

二级市场的表现无形中也将压力传导给了一级市场的投资人。刘璟琨表示,今年很多医药圈的一大共识就是,LP对于医药项目更为谨慎,尤其是对于一些尚未被市场验证的项目。因为原来的故事模型已经被打破了,现有的情况是一款药从研发到落地本身需要很多年,真正创新,甚至能够获得较好销售业绩的项目是很少的,所以即使最后能上市,破发和股价腰斩的情况也比比皆是,因此很多LP会质疑当前估值的合理性,LP的态度肯定会影响GP的操作,现实情况是很多机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医疗行业的关注。

这种情况下,很多还在看医疗机构的投资人开始转向早期项目“挖金”。刘璟琨提到,在投中近期披露的相关报告中显示,医疗机构行业的VC占比份额有升高的趋势,行业环境变化下,大家更倾向于向项目前期走,这也非常考验机构看项目的能力。

本报记者梳理当前科创板申报信息发现,2023年以来,包括韬略生物、先正达、太美医疗在内的5家医药企业已经先后终止IPO进程,目前仍处在以第五套标准提交上市申请排队队伍中的有爱科百发、锦江电子、艾柯医疗等。

科创板的成绩单

对于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关注,与近期成功上市但首日即破发的智翔金泰不无关系。

作为背靠A股明星医药企业智飞生物的智翔金泰目前尚未实现盈利,同样是以第五套标准申报科创板上市。不过,其上市首日开盘即破发,截至7月31日,股价仍在发行价之下徘徊,一度引发市场对其是否能可持续性运营的质疑。

上述投行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科创板很多医药企业上市后表现不佳,投资者对此的负面情绪其实是比较大的。

从科创板设立以来,共有47家企业通过第五套标准IPO,其中21家最终成功上市,根据2022年财报数据来看,其中实现盈利的仅有5家,其余16家仍呈亏损状态。

中国此前很多生物药做的是me-better,大家对于biotech的高风险性没有概念。尤其是港股18A和科创板的“接盘”,一定程度上让乐观情绪成为投资主流,忽略了医疗本身的慢周期,但低处的苹果总会被摘光。

当创新药行业开始从临床走向商业化落地,激烈的市场环境、单一的支付体系,以及维持运营所需的丰厚的现金流,很快将行业呼啸向前的“背面”展现在人前。不过,该投行人士同样指出,医疗行业的调整也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一些没有竞争力的公司渐渐消失,投资会逐渐集中到优质公司身上,资源的分配会更有效率,长期来看是好事。

自成立以来,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常常会被用来对标港股18A板块,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港股18A当下医药投资者最大的印象莫过于“破发”二字,由此带来的市场流动性不足,让不少投资者损失惨重。甚至一度有市场传闻称,某biotech融资签TS被要求不在港股上市。

不过,从CVSource公布的数据来看,22023上半年港股中企IPO企业中,医疗健康仍是占比份额最大的行业,约占整个IPO行业的22%。

和其他行业不同,医药企业由于研发周期漫长,投入巨大,因此很多biotech往往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做到盈亏平衡。这种情况下,融资输血或者卖出自己的产品未来的商业化权益都是“补血”手段之一。

IT桔子数据库内容显示,2021年后,我国生物行业遇冷,投融资事件与融资金额呈现“断崖式”下跌,2023年上半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发生融资事件仅251起,融资金额为508.09亿元。

如果科创板审核进一步收紧,那么留给很多中小biotech企业的时间着实不多了。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标签:

图文推荐

热门文字

标签

精彩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