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朱启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 “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这是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农业定义,这个定义告诉我们农业生产受两个自然规律的制约,一是自然环境变化和分布规律,二是生物的生命规律。这两个规律对指向农业生产对象的生命性特点,这是与工业生产对象的最为本质的区别,决定了农业生产具有不同于工业的特殊性。农业劳动对象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微生物以及农业赖以存在的土壤,都是生命有机体。农业就是人类利用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将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产品,满足人们需要的活动。植物的生长、繁殖过程,要从环境中获得二氧化碳、水和矿物质,通过光合作用将它们转化为有机物质供自身生长、繁殖;家禽家畜的饲养则是以植物(或动物)产品为食物,通过消化合成作用转化为自身所需的物质以维持自身的生长、繁殖。将植物性产品转化成动物性产品,由动物产生的排泄物和废弃物又返回到土壤中去,经过微生物分解成植物的营养来源。这样,就形成了以土壤为载体的植物、动物(包括人类)、微生物之间的生命循环。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农业发展都会陷入不可持续的危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的认识日益深入,改变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及其环境条件的手段日益加强,农业生产提供的动植物产品也日益丰富。但是,无论无论如何,农业对象的生命性是不可改变的,起码目前还不可能像工业生产水泥那样,开动机器就可以生产出面粉和肉蛋奶。既然,农业对象是生命体,对待生命就需要最起码的两个条件:一是精心呵护。比如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要经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成熟、采收等环节。这就有了相应的一系列的农事活动,适宜时期的播种、适时浇水、及时排涝、合理施肥、防止病虫害、适时采收、科学贮存等,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时序规定,而且充满风险,得不到有效照料,就前功尽弃。采收以后的贮存,也因其生命性与无生命物质是完全不同的,特别是鲜活农产品,有的储存的时间只有一两天,采收回来卖不出去,又没有储存设备,就会烂掉。二是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环境包含了影响生产、储存、运输农产品的很多要素,日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土壤等。如土壤质量对农产品品质影响极大,土壤和作物的生命性要求多施有机肥,到今天,仍然无法用人工合成品来代替有机肥。因此,要把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起来,缺少养殖业这一环节,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无机养分会很快消耗殆尽,土地不再适宜耕作,农业的生命循环就会被削弱直至终止。(未完待续)(节自《后院:发展什么样的农业》)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