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青年报
一粒沪产新冠口服药的临床研究背后:
(相关资料图)
造福患者就是我们的源动力
医生为患者开具抗新冠病毒药物。
新华社 图
VV116作用图示。
受访者供图
1月29日,经国家药监局应急审评审批,我国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民得维(VV116)附条件获批上市了。大上海保卫战期间,由瑞金医院院长宁光院士与赵任教授牵头,联合上海浦东医院、公共卫生中心、仁济医院、曙光医院、同仁医院、华山医院等多家新冠治疗定点医院共同完成了VV116与帕罗韦德“头对头”对比试验,成果于2022年12月29日发表在医学界顶尖学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回忆起去年疫情期间紧锣密鼓的三期临床研究历程,临床研究团队感慨不已。正是因为有一颗为了攻克疾病、造福患者而求知探索的责任心,才会让大家奋不顾身。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朱凡
地板就是办公桌团队硬扛三个月
2022年3月底整个临床研究团队抵达嘉定北部院区定点医院,当时定点医院刚刚开张。因为嘉定北部院区是临时接到通知转型成为定点医院,整个改造只用了短短24小时,所以办公条件远远不能与平日相提并论。赵任副院长从质子医院办公楼的三楼硬“挤”了一间教室给团队办公用,这在当时“地皮”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实属不易。
整个教室大约60平米,研究团队成员多的时候达20多人。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桌子不够地来凑”,文件、病例、表单等都铺在地上,大家就蹲在地上干活,也有人找来废纸箱当椅子。那段时间,大家都吃住在一起,每天的工作必须确保当天完成,所以平均每天工作17个小时,就连吃饭也都是“挤”出时间,呼啦啦把饭菜倒进肚子里。我们看到当时几张年轻医生蹲在走廊里吃饭的照片,平时英俊潇洒的医生小伙儿此时有点狼狈,头发长、衣服破、蹲在地上、手捧饭盒、狼吞虎咽,大家都笑称自己是“北院丐帮”。
为确保入组患者的转运安全,医务处长高卫益要衔接好各个环节,从患者病史询问、实验室检查、核酸检测到核酸报告出来,对初步遴选符合入组条件的,马上安排转运专班进行转运。从患者发热门诊出发,到抵达定点医院或方舱,进行全程跟踪,直至确认对方接收到患者,才能真正放下心来。每次需要转运,病人都很着急,但救护车时间不定,高卫益就在夜幕下一边拨打120,一边和定点医院联系,同时遥望着、等着救护车来,并且和发热门诊的护士们做手势互通情况,凌晨1点,夜幕下高卫益、庄蕾几个人相隔200米打着手语焦急等待的样子,是确保病人安全最温馨的画面。
患者是他们做临床研究的源动力
为了筛选到更多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瑞金医院临床研究组除了在总院发热门诊加紧寻找合适患者,还主动和社区对接,通过充分电话沟通遴选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当时因为定点医院或方舱接收能力有限,社区待转运的确诊患者很多,居民们都在家焦虑地等待转定点医院或方舱,医院转运专班的师傅和社区干部一起,按照登记地址逐个上门找到患者,经充分告知同意后,把他们转送去定点医院或方舱,有的一家子全部都阳,有的是部分家庭成员确诊,每次我们找到患者时,他们都像找到救星一般感激涕零,握着我们的手说,“我愿意,我愿意,我们都愿意参加。”每次想到他们期待的目光,高卫益都感到责任重大,认为这就是大家做临床研究最大的源动力。
“曹医生好,我母亲这两天好一些吗,她手机关机了,转运的时候没带充电器,我联系不上她了”,早上7:50,“公机”的第一通电话响起。“你放心吧,你妈妈这两天烧退了,昨天床边评估下来,就还有一些轻度咳嗽,人比来时精神很多,我和舱内护士说一声,麻烦她到您母亲床边,用工作手机开免提你们通通话好伐”。“曹医生你们真是太好了!”这样的电话每天都在临床研究病房响起。在临床研究的那段时间,大家习惯把工作手机叫做“公机”,在联结舱内和舱外、患者和家属中发挥重要作用,感染科的曹竹君医生这样说道,“我们这次入组的受试者普遍年龄偏大,很多老人阳了被转运过来,家属因为阴性留在了家中,和老人断了联系。我们项目组在开展研究的同时,也起到了桥梁作用,传递老人们住院的信息给家里关心的孩子们。”
攻克疾病的责任心让大家奋不顾身
“仁济医院今天怎么样,入了几例?”宁光院士在每晚的课题推进会上督促各个分中心进度。仁济重症ICU主任皋源认真汇报:“宁院长好,我们这边病人很多都很想参加,现在我白天带组查房,晚上才开始谈知情,筛选受试者,我们先做起来。”“太好了,病人愿意参加就是好消息,小高也在我身边哦!”原来仁济皋源主任的妻子高卫益就是瑞金医务处处长,他们俩一个在仁济收治临床研究病人,一个在瑞金奔波,疫情期间都驻扎在各自医院,几个月没有见面,但还好,每天雷打不动的课题推进会也是他俩的“云上鹊桥会”,成为了皋源和高卫益夫妇难得“见面”的平台。
那三个月的故事在各家医院层出不穷,感染科曹竹君医生回忆道,他印象里每晚课题推进会的时候,浦东医院包红主任都刚从舱里出来,包主任白天带组查房,晚上才有空谈知情,筛选受试者,但因为好多病人都想参加,让包红主任忙并快乐着。仁济医院的皋源主任是重症监护室的主任,往往是刚抢救完病人就赶紧打开电脑参会。那时候,参加临床研究的各大医院研究专家们都是没日没夜,白天救治病人,深夜认真研究,正是因为有一颗为了攻克疾病、造福患者而求知探索的责任心,才会让大家奋不顾身。
1月29日,经国家药监局应急审评审批,我国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民得维(VV116)附条件获批上市了。大上海保卫战期间,由瑞金医院院长宁光院士与赵任教授牵头,联合上海浦东医院、公共卫生中心、仁济医院、曙光医院、同仁医院、华山医院等多家新冠治疗定点医院共同完成了VV116与帕罗韦德“头对头”对比试验,成果于2022年12月29日发表在医学界顶尖学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回忆起去年疫情期间紧锣密鼓的三期临床研究历程,临床研究团队感慨不已。正是因为有一颗为了攻克疾病、造福患者而求知探索的责任心,才会让大家奋不顾身。
青年报记者 顾金华 通讯员 朱凡
地板就是办公桌团队硬扛三个月
2022年3月底整个临床研究团队抵达嘉定北部院区定点医院,当时定点医院刚刚开张。因为嘉定北部院区是临时接到通知转型成为定点医院,整个改造只用了短短24小时,所以办公条件远远不能与平日相提并论。赵任副院长从质子医院办公楼的三楼硬“挤”了一间教室给团队办公用,这在当时“地皮”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实属不易。
整个教室大约60平米,研究团队成员多的时候达20多人。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桌子不够地来凑”,文件、病例、表单等都铺在地上,大家就蹲在地上干活,也有人找来废纸箱当椅子。那段时间,大家都吃住在一起,每天的工作必须确保当天完成,所以平均每天工作17个小时,就连吃饭也都是“挤”出时间,呼啦啦把饭菜倒进肚子里。我们看到当时几张年轻医生蹲在走廊里吃饭的照片,平时英俊潇洒的医生小伙儿此时有点狼狈,头发长、衣服破、蹲在地上、手捧饭盒、狼吞虎咽,大家都笑称自己是“北院丐帮”。
攻克疾病的责任心让大家奋不顾身
“仁济医院今天怎么样,入了几例?”宁光院士在每晚的课题推进会上督促各个分中心进度。仁济重症ICU主任皋源认真汇报:“宁院长好,我们这边病人很多都很想参加,现在我白天带组查房,晚上才开始谈知情,筛选受试者,我们先做起来。”“太好了,病人愿意参加就是好消息,小高也在我身边哦!”原来仁济皋源主任的妻子高卫益就是瑞金医务处处长,他们俩一个在仁济收治临床研究病人,一个在瑞金奔波,疫情期间都驻扎在各自医院,几个月没有见面,但还好,每天雷打不动的课题推进会也是他俩的“云上鹊桥会”,成为了皋源和高卫益夫妇难得“见面”的平台。
那三个月的故事在各家医院层出不穷,感染科曹竹君医生回忆道,他印象里每晚课题推进会的时候,浦东医院包红主任都刚从舱里出来,包主任白天带组查房,晚上才有空谈知情,筛选受试者,但因为好多病人都想参加,让包红主任忙并快乐着。仁济医院的皋源主任是重症监护室的主任,往往是刚抢救完病人就赶紧打开电脑参会。那时候,参加临床研究的各大医院研究专家们都是没日没夜,白天救治病人,深夜认真研究,正是因为有一颗为了攻克疾病、造福患者而求知探索的责任心,才会让大家奋不顾身。
标签: